http://www.zjitc.org/bj/zw/view.asp?news_id=2388
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北京科研中心

蘋果公司「創」而不「造」盈利豐  

【台灣《商業周刊》7月29日一期文章】題:解構iPod成本 蘋果靠設計受益最多
    在iPhone上市之前,iPod是蘋果公司最受歡迎的商品,嚴格說起來,iPod並不是蘋果的「產品」,因為蘋果本身並沒有iPod的生產線,而是將整個制造過程全部外包出去。那究竟iPod算是哪裡一國的產品呢?
    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三位研究人員花了很大功夫。
    三位研究人員分析的樣本是iPodVideo 30G,這是iPod的第五代產品,不但可以聽音樂,還可以看電影,每台建議零售價格為299美元。這台個人影音工具中最昂貴的零部件是容量為30G的硬盤,由日本東芝公司生產,成本約為73美元;其次是成本約20美元的顯示器模組、約8美元的影像/多媒體處理器芯片以及約5美元的控制器芯片。根據他們的估計,在中國大陸工廠進行最後組裝的單位成本大約只要4美元。
    但是這樣的分類還不足以顯示iPod零部件供應鏈的復雜程度,因為東芝所供應的硬盤大部分是在菲律賓或中國大陸生產;而提供兩種主要芯片的兩家美國公司,其產品卻大多在台灣制造。因此,透過進一步分析,研究人員發現東芝生產一個硬盤實際所需的成本為54美元。所以在這個階段,東芝為iPod創造了19美元的價值。
    三位研究人員的分析結果顯示,iPod2 99美元的零售價當中,有163美元屬於美國的企業和勞工,其中的80美元被蘋果拿走,另外75美元屬於銷售和物流成本,剩下的8美 元要給不同的零部件制造商。日本為iPod創造的價值約為26美元,大部分歸功於東芝的硬盤,而中國大陸工人貢獻的價值則將近3美元,韓國所增加的價值甚至還不到1美元。
    這項研究顯示,在高度全球化的時代,商品的制造商和產地其實已經不那麼重要。制造過程早巳打破了地理、政治和關稅的藩籬,利用傳統的貿易統計方式來解釋如此復雜 的流程,不但徒勞無功,還可能會產生偏差和誤導。例如,盡管中國大陸的裝配工人對iPod整體價值的貢獻大約只佔了1%,但是中國每 出門一台iPod成品到美國,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就要增加150美元。
    再者,制造iPod的所有零件和勞動力成本總共約為110美 元,扣除運輸和銷售成本之後,剩余的就是iPod真正被創造出來的價值。換句話說創造其真正價值的不是零件和勞動力,而是它的概念和 設計。
    這就是為什麼蘋果旨夠成為整個供應鏈中最大受益者的原因。蘋 果並不是iPod的制造者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2007-8-7  來源:參考消息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orzandme 的頭像
    orzandme

    orzandme的部落格

    orzand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